活水湖盃 南島風帆三項賽

✐ 維晟 ✐
這是我第一次參與帆船比賽,也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多帆船同時聚集在一個地方。順風時,所有的帆朝同一個方向飽滿地張開,那畫面令我印象最深刻。
我參與的項目是ulua南島帆船。這場比賽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驗收,所以沒有像以往參與其他類型比賽那樣的緊張感──例如部落的掃墓盃羽球賽這種聯誼性質的比賽,有時還會讓我更緊張。能夠熟練完成,是因為這一年間有許多練習機會,也參與了一些場合的教學。我一直相信,透過教學更能思考如何清楚地傳達,觀察學習者的困難,再調整建議與回饋;這過程也讓自己獲得更多練習的機會。另一方面,我也不是抱著要戰勝對手的心態,雖然模擬賽之後有討論一些節省時間的策略,但出發點仍是讓航行順暢,並把船綁得漂亮穩固。
與夥伴駕駛Kalingko航行時,須完成繞行大會指定的浮標。一上船就發現舵鬆了,雖然不至於掉落,但控舵的人必須多花力氣用另一隻手固定基座。這也提醒我,出發前一定要把船上的繩子全部檢查一遍,算是風險管理的一環。出發時還遇到無法照自己意志前進的情況,事後與夥伴討論才知道,比賽時這麼多帆船擠在一起,也會影響風的流動,這真是我沒有想過的。過程中,也能明顯感受到ulua南島船與現代帆船在頂風能力上的差異,並欣賞到小選手們在船上熟練掌握帆與舵的技巧,這些都是很棒的經驗。
我得到了一張獎狀與獎牌,但對我來說,更像是一份「學習時數」的認證──認證自己整整一年來的參與與學習,並能在合作情境下完成綁船與在良好條件下的航行。

雨櫟最近很喜歡在大家搬船時湊熱鬧,一起扶著船到岸邊,再幫忙推下水。這些動作彷彿已經刻進他的身體,理所當然地要一起做這件事,這時他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會留在心裡。比賽結束後兩天,我和雨櫟帶著他的小小獨木舟去加母子灣泡水,他自己跑到船的一端用力抬起來,把槳和裝備搬到車後座,一連串的動作就像在船團看著大家忙進忙出時學到的一樣。路上,他忽然問我:「Tāwāhi是什麼?」
我想感謝的是,這一切都出自於分享──分享造船的成果、分享航行的經驗,讓更多人的生命被豐富,然後一起駛向更未知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