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日誌2025.6.23 平靜內斂的航行挑戰④

長濱漁港→石雨傘
航行距離10海浬
航行時間4小時39分
東北風—無風—南風
✐ 冠宇 Isin ✐
這是一場長濱船團成員以莉Ilid Kaolo發起的長航旅程。早在一個多月前以莉就聯絡了幾位船團夥伴,準備進行每年船團重要又有挑戰性的任務:長航。而且她拒絕使用舒適的雙體船,決定要用船團裡技術門檻高的、有ama的練習船Tāwāhi與Kalingko。也預約了6月23日出海。
這是我的夢想:船團成員自主發起航海練習。夢想成真了。
經過群組幾次的討論,觀察天氣預報,我建議由成功鎮北部的石雨傘出發,返回長濱漁港。石雨傘附近的海域我們還沒經歷過,會是有趣的探索。以莉約我們到石雨傘現地勘查。石雨傘的出入口在巨岩之中非常狹窄,大家在猜想怎麼出入比較適當。可以試想,但多想無益,只有親身去做才能拿到經驗。
出發前幾天的,風力風向預測由穩穩的合宜南風,轉為微弱的東風,有些預報模型說偏東北,有些說偏東南。這對我們來說,選擇出發點變得不容易。最好是側風航行,或是順風,但很不希望逆風,尤其是在這種風力微弱的天氣中。再加上黑潮海流,要考量的因素比較多。
這幾年的航行練習,我們比較熟悉長濱附近的天氣海況了。也有各式先進的氣象預報,但在做決定的時候,還是有「賭運氣」的成分。我的想法是:就交給無形的力量來決定吧,我盡力提升我的航海能力,做下決定,祈禱航行順利,然後感謝祂將要帶給我的海上體驗。
6月23日依約早上8點船團基地搬船裝車,然後9點左右在基地旁的瞭望台觀察風向,決定出發地點。還未到9點,風開始增強,明確地從北方吹來。我建議改從長濱漁港出發,向南航行至石雨傘。這與原計劃相反。於此我應該讓其他參與者一起決定,讓大家都有思考的機會才對,不應該太快做決定,我下次要改進。
接著就運船到長濱漁港沙灘,開始綁繩組裝。在酷暑中,這是非常辛苦的工作。但船員們與後勤支援的人一起,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這些綁繩組裝的技巧,是大家一次次親手練習而學習到的。
帆立,祈禱,我不是祈求風大或風小,而是祈求順利抵達目的地。然後一切交給無形之力安排。
揚帆,這時候的風很好,如果能立即出帆,可以用很高的速度飛奔而去。卻突然發現,Tāwāhi的帆結構受損,不堪使用!
維晟與陸地後勤支援的夥伴星翰,緊急跑回船團基地,載來已經退役的從前瑪卡妮的紅帆。從一開始造船的時候,我就預設了這些船的零件可以互換通用。這樣的想法發揮了功用,紅帆一插上Tāwāhi的桅桿座立刻就能使用!
航海與造船密不可分。航海文化與航海技術也緊密相連。
直接從沙灘上推船出海。這次出帆的,Tāwāhi上以莉掌舵、維晟控帆壓艙。Kalingko上阿財掌舵、冠宇控帆壓艙。東北風,風勢頗強,風從左舷來。一出港,舵手就感受到舵的沈重,原本笑口常開,走路愛跳舞的阿財,臉上表情凝重。他說只要一放鬆,船就會偏離方向。
廣大的定置漁場橫亙在永福部落外海。漁場的浮球雖然巨大但仍是緊貼海面,要很靠近才能觀測到。我的經驗是,從長濱漁港一出發,若對準三仙台方向持續航行,我們就會從定置漁場的東方外圍通過。我指導阿財掌舵對準三仙台,也用無線電提醒另一艘船的舵手以莉。
船速飛快,舵手卯足全力控制方向。阿財嘗試各種姿勢,想盡辦法控制沈重的舵,很像一場誇張的海上肢體舞蹈秀,讓人發笑,但他自己笑不出來。

Tāwāhi在右後方,海哥的護衛船在左後方,大家一起快速前進。不久就看到定置漁場的浮球,綿延海上也許超過千米寬。隨著船越來越靠近定置漁場,風越來越弱。
抵達定置漁場的時候,風完全停了。跟前年的經驗類似,此地我曾和長濱船團的夥伴航行經過五次,其中三次由北往南跟這次一樣,都在這裡遇到無風的狀況。海上的位置原來都沒有名字。我想為這個在西南季風盛行時節,常常無風的地帶取名字。
執槳划行,緩慢地通過無風帶。在台灣的華語語境中,「帆船航行」沒有動詞可以描述;台語有「出帆」這個生動的詞可用。平常與人聊天,一般人大多脫口而出的是「你們每次去划多久」這類的說法,我都要糾正說:我們用風帆用風力,不用划。但其實還是有划船的時候,我們船員還是要很能划槳,那是海上航行的眾多技能之一。
划累了,心中升起念頭:中途上岸吧,若一直沒風,就在旅程三分之二處的烏石鼻沙灘上岸。抱病的以莉與維晟,應該會很想趕快上岸吧?我請舵手阿財把船頭對準烏石鼻。無風地帶,好熱好熱,有種昏昏沉沉的感覺。我開始想,我會不會昏倒⋯⋯我用海水潑濕頭頸,試著降溫。
我與阿財兩人輪流划槳了一陣子,就在正要靠近烏石鼻的時候,夠力的南風吹起,而且持續著。「我們再觀察一下」我心裡盤算著,要不要轉往原來的目的地,在石雨傘登陸。
幾分鐘後,我決定前往石雨傘。無線電通知大家。兩艘船立刻左轉,向外海前進。
目的地石雨傘在南方附近,我們兩艘船要頂著南風前進。我將帆繩收緊,帆面緊緊貼近船舷,並導引舵手阿財,以最頂風的close-hauled,Z字形前進。這艘ama船的頂風航行能力相當不錯,我們順暢地向石雨傘的大岩壁前去。
前幾天陸地勘查的時候,心裡想著,如果從北方海面過來,接近石雨傘的時候,要沿著石雨傘那一排直直伸進外海的礁石鏈走,就可以找到石雨傘的入口。很大的一整排礁石,很好認。
但真的到了海上現場,赫然發現:一整鏈的礁石在哪裡?完全看不到!這是我從沒經歷過的海域,目的地在哪裡?
先向前方的岸邊前進吧,那種顏色看起來似乎是岩壁。咦,是岩壁嗎?還是消波塊?怎麼還夾雜著沙灘的土黃色?
Z字形前進,有時候會比較深入宜灣/重安的海灣,南風吹拂,海面上滿是皺摺波紋,但有幾條奇異的區域,像鏡子般平靜無波,從遠方三仙台那邊延伸過來,寬度大約3至5公尺左右,蜿蜒的細長亮帶。海哥的護衛船駛來聊天。我問他,那條海面上的亮帶是什麼?
「la-ohang」,海哥說,那是海面快速的水流。我第一次近距離體驗它,做了一點測試。我發現,在它的大海側(東側),我們向南的船速低。切穿過它,到它的陸地側(西側),船速提高。靠近看,真的看到la-ohang水面淡淡滾滾地向北流動,像條小河。
海哥還提到,長濱漁港附近,還有一種海流,與黑潮相逆,叫做「ko-lao」。
以莉與維晟的Tāwāhi離我們有點遠,他們快速地向南前進。他們抓到很好的風了?我猜測著。他們會先接近石雨傘的岩壁入口,我們跟著他們就可以了。
Eddie的聲音在無線電響起。他說他在石雨傘的大岩石上,看到我們Kalingko的白帆,小小的。他說他站在石雨傘岩壁入口旁,高高岩石上,穿著白T-shirt,要指引我們入港。但我看不到他,太遠了。遠方領先的以莉維晟,他們應該可以在Eddie的指示下順利入港吧。
但當我可以確定看到石雨傘大岩壁的時候,奇怪的是以莉維晟他們的船還在岩壁外海上。越來越靠近他們,我大約明白,他們錯過入口駛過頭了。我用無線電呼叫他們回頭。海哥發現他們的狀況,趕忙加足馬力衝過去,用護衛船直接入港給他們看,讓他們知道入口在哪裡。
以莉維晟的Tāwāhi掉頭迴轉,收起帆,慢慢划進入口,然後消失在大岩壁裡。
跟著他們,加上Eddie的白T-shirt導引,我們Kalingko也接近石雨傘大岩壁入口。風漸強。
我們是否也要像以莉維晟他們,收帆划槳入港?海浪推送我們,又被拍壁彈射回來的浪阻擋干擾,在大岩壁前特別的晃蕩不安。
巨大岩壁橫梗在面前,當我真的在船上在海上,發現那入口比陸地上看更狹窄。
冷靜,感受風的力量。這風我們掌控的住嗎?阿財掌舵撐得住嗎?
一瞬間,我理解,我們可以。我叫阿財掌好舵,定好方向。在幾波浪之間,我們用風力,衝進石雨傘。
石雨傘港內就有很寬闊的斜坡道,船團陸地後勤夥伴走下斜坡道,幫我我們直接抬船走上岸。走幾步就把船放在碼頭上的空地,可以立刻拆解船,運回船團基地,好輕鬆!
我問以莉他們,最後一段抓到風嗎?跑得好快!他們說:他們兩位都在生病中,急著想要上岸,因此用划槳來加速。但是最後他們看不出入口在哪裡,因此還是耽誤時間。燠熱天氣,他們兩位生著病還是把四個多小時、十海浬的航程完成,這就是航海的熱情,是真愛啊。
我又再一次確認,長濱船團的航海夥伴,他們的風帆航海基本技能在這三年中提升很多,各種風力風向,大家都可以掌握得很好,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前往要去的目標。甚至在無風的時候,還是能耐住性子,體能足夠,划槳前進。接下來的重點、要突破的瓶頸將會是「導航」。
(本次航行由海洋委員會「海洋文化領航計畫」部份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