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min read

航海日誌2025.6.23 平靜內斂的航行挑戰③

海哥告訴我們那個叫做「lâu-hāng」,就只有那個區域的流速會跟周遭有差異,有時候甚至海流方向都會相反。海哥也跟我們分享從雲看風向的知識。
航海日誌2025.6.23 平靜內斂的航行挑戰③

✐ 阿財 ✐

這趟來到長濱,在基地的貨櫃屋外面扎營過夜。收完帳出去吃小阿姨早餐,回到基地的時候,路邊已停了兩三輛車,有一點吃太久了(後來發現有一台是路人)。我們把東西整理好,整裝上車,然後到瞭望台看了看風向。好消息是有風,另一個不算壞的消息是風向有點捉摸不定,當下感受到的北風比較明顯一點,於是按照原計劃決定今天從長濱漁港開始我們的航行。

一樣是燙得發光的沙灘,組裝船的過程中星翰和Eddie陸續來幫忙,耀威帶著朋友協力,海哥走過來打招呼(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海哥)。每次都像是在重新複習繩結。雖然有很多人在大太陽底下幫忙,但我們還是弄到快上午11點才組裝好。

就在準備出航的時候,我們發現Tāwāhi的帆架末端竟然裂開了!立起來之後發現它根本沒辦法工作。只好再麻煩星翰跟老王回基地,拿Makani的帆架來。而且原本準備的水也已經喝掉一半,順便拜託星翰幫我再買一瓶。六月的熱度大概需要2到3公升的水。

等到我們終於重新組裝好,已經中午12點了!而且這次協助戒護的海哥也早已在海上等候多時。出發的時候,我仍然感覺到風向一直在變。原本以為會是南風,結果又轉成東北了。冠宇決定先出航再說,目的地跟原本一樣,往石雨傘前進。

剛出航的時候風很強,一下就拉到3、4節!我必須花很多力氣去對抗向風力。冠宇提醒我要節省力氣給後面,但我只要不用力,方向就會偏掉。直到我們航行到南竹湖的外海,風向幾乎不足以讓我們跑超過1節。於是我們不得不開始划槳,就這麼慢慢地穿過定置漁網。前進的速度實在太慢了,感覺已經過了2、30分鐘,卻還是覺得跟陸地上燒田的同一撮煙處在差不多的相對位置。這種漫長的感覺,也是長航的一部分吧。

在緩慢的進程中,我們保持眼觀四面,除了風向,也一直在觀察海流。除了似乎能知道黑潮的位置之外,冠宇還注意到有一條有些反光的區域。後來問了海哥,他告訴我們那個叫做「流巷」(台語 lâu-hāng),就只有那個區域的流速會跟周遭有差異,有時候甚至海流方向都會相反。海哥也跟我們分享從雲看風向的知識:有些雲的底部會呈現一種尾巴的形狀(我自己覺得像起司拉絲),而尾巴朝著的方向就是風來的方向,這真的很有趣。

我們以為就要這麼進烏石鼻了,開始在觀察等等要登陸的沙灘。但就在這時,又感受到南風帶來的動力!在跟冠宇提議將目的地改回石雨傘後,我們大約再多觀察了2分鐘,就向Tāwāhi知會我們的想法。為了繞過烏石鼻,我們便向著外海tacking。這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面朝一望無盡的大海。我也開始觀察雲的形狀,注意到某些雲會呈現一種類似平行四邊形的樣子,下方的銳角正好朝向風吹去的方向。這讓我想到兩年前Tua來分享,他們的導航知識中也有提到雲的形狀。也許未來大家可以繼續驗證這方面的觀察,或能成為航海中判斷的重要依據。

對講機中老早就收到Eddie的呼叫,說他站在石頭上,穿白衣服,旁邊有兩位釣魚客。雖然釣魚客看不清楚,但白上衣倒是很好認。我們在避開礁石的基礎上直朝Eddie的方向前進。Tāwāhi似乎走過了頭,海哥過去引導他們。石雨傘的窄口大約有10到15公尺寬,轉彎進去的難易度還可以(當時側風不強)。

這次的長航讓我覺得可以挑戰更遠的距離。其實我很享受海上的平靜,過去長時間在海上時也會有發動機的噪音隱隱作響,而這趟航程中特別是面向大海時,更能讓意識回到自身與船的合作狀態。我想這種一體性跟剛出航時對抗向風力的感受差很多,也許需要更多航行來釐清,我才能找到更貼切的文字來敘述。

總的來說,我很期待未來更遠的航行帶來更多的機會。謝謝這次一起航行以及岸勤的夥伴,還有海哥海上支援的啤酒,真的沁人心脾~

(本次航行由海洋委員會「海洋文化領航計畫」部份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