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min read

航海日誌2025.6.23 平靜內斂的航行挑戰②

當地人說這季節田組到寧埔一帶通常不會有風。今天的海面像鏡子一樣,彼此的船清楚映著倒影,很美。但在沒有風的海上航行卻很痛苦。
航海日誌2025.6.23 平靜內斂的航行挑戰②
Courtesy of 海哥.

✐ 維晟 ✐

出發前有很多不順暢。從前一天早上整理裝備器材時就開始拉肚子,晚上身體也有點熱熱的,對隔天航行的狀況感到擔心。出發當天早上抱著雨櫟上車,卻忘了帶他的鞋子,只好折返花了點時間拿,趕在約定好的時間到船團基地,結果換雨櫟開始拉肚子。我想可能是這幾天都只吃涼涼的食物,腸胃不太開心。把雨櫟送到阿紫家後,心裡還是擔心著他一整天的狀況,就這樣帶著各種擔心開始這一天。

風的觀察與討論

出發前一連好幾天吹南風或東南風,有時風稍微大一點,海面就會皺皺的。但從三天前的預報就顯示,當天會是微弱的東北風。冠宇分析,臺灣若是吹西南風,繞到東部這邊會捲回來變成東北風,就像因地形產生的海流一樣。不過,這幾天幾乎都沒有風,要等到9點過後,才能明顯感受到風的流動。於是決定出發當天早上8點在基地集合,把裝備器材上車;9點在涼亭一起觀察風勢,並討論航程。若是南風,就由南往北航行;若是東北風,就由北往南航行。我覺得團隊能有這樣的彈性很好。9點時涼亭上吹著北風,我們便決定從長濱出發往南航行。最後從長濱漁港出發時是北邊吹來的側風,到了定置漁場正中午這段時間幾乎沒有風,一路到烏石鼻。午後才開始吹起東風,等到下午4點要進港時是東南風,和預報很接近。

地形地貌

出發前三天,我們約在石雨傘觀察環境。那是烏石鼻再往南邊沙灘的南端,有個廢棄安檢所和適合上下船的斜坡道。從石雨傘港口北邊岩層爬上去,可以看見整個石雨傘往東北方延伸出去的海中礁岩,那是我們必須避免碰撞的地方。若由北往南,就得往外海多出去一些再轉進來;若由港內出發往北,則可能遇到逆風,需要多花些力氣划槳。

後來我們的航行是從北邊來到石雨傘。從海上看若沒有經驗,其實不容易找到港口,即使有人站在港口,那從海上看也不容易辨認。但只要走過一次,下次就沒問題了。

裝備的整理與綁船

出發前,非常重要的是依清單檢查裝備與器材。我發現每次打開袋子都會多出一些繩子或零碎小物,這些大概是航行結束後胡亂塞進去的。我覺得每艘船都應有一個人清楚知道帶出了什麼、收回了什麼。但航行結束時大家往往很疲累,只想快快收拾;有人去開車,有人在收東西,情況混亂,要逐一核對真的很難。

這次在沙灘準備出航時,卻發現boom連接mast的Y型木頭底座斷裂了。還好是在出航前發現,若在航行途中斷掉,真會很困擾。這樣的關鍵零件,也許也應該製作一份清單,像清點器材一樣巡視一遍。

航行

一早碰面時才發現,夥伴Ilid身體也有狀況,前一晚發燒。我們各自擔心自己的身體會影響航行。搬器材到沙灘、綁船繩的過程裡,不知是因為炎熱天氣還是身體狀況,覺得自己有氣無力。在這一小時裡我可能就快喝掉1公升的水。還好阿財和冠宇的Kalingko先完成綁船,過來幫忙,才讓進度快一些。

Tāwāhi把帆打開時,boom連接mast的Y型木頭底座還是無可挽回地徹底斷裂了,又花了點時間回基地去載另一張帆。過程中依然汗流浹背。帶來的帆是船團最早的手工紅色帆。自從Makani改成雙體船後,這張帆就再也沒出現在海上,今天重新搭配Tāwāhi出海。

其實,來到沙灘卸好東西時,又突然感覺到南風,但大家已經沒有力氣移動到其他下水點了。最後再討論一次,決定先到港外再說。幸好出發時如預報是東北風,側風讓我們順利出港。但一路往南對著三仙台時,風卻愈來愈弱。我們試著讓帆多抓點風,但前進有限,只能搭配划槳。划過定置漁場、接近烏石鼻時,透過無線電討論是否就直接上岸,結束今天的航行練習。

當地人說這季節田組到寧埔一帶通常不會有風。今天的海面像鏡子一樣,彼此的船清楚映著倒影,很美。但在沒有風的海上航行卻很痛苦。可以想像,若是Maisu那樣的大船在海上找不到風,船外機又故障的情況下,大家只能乾等、游泳的情景。戒護船的海哥不斷來回關照著我們兩艘幾乎沒前進的船。Ilid說這樣晃來晃去讓她更暈更昏沉,只好開始唱歌努力划槳。我們試著把兩人都留在船身裡,讓ama不要吃水太多,希望有更好的前進效率。偶爾失去平衡差點往右翻,雖然右邊有safety ama,但由於身體的反應機制,我們還是會自動把船壓回去。另一方面,也不想在這樣的身體狀況下在海上練習翻船,所以今天完全沒有讓新ama試試身手的機會。

時間到下午2點左右,準備進烏石鼻港灣時,卻又吹起順暢的東風。我們決定tack往外,繼續前往石雨傘。但要越過烏石鼻外岬角,得往外海更多一些,回到長濱漁港與三仙台的連線上。往外海去,也能清楚看到不同顏色的海流,感覺那是傳說中往北的「高速公路」海流。我們無法一次就對準石雨傘做tacking,前兩次轉向回來都偏著重安社區,慢慢修正往南。

這段航程主要由我掌舵。我一直嘗試找舒服的位置,讓腰不會那麼痠:有時像雙體船那樣站著掌舵,有時坐在ʻiako上,最後發現最悠哉的是坐在hiking seat上,用美人魚般的姿勢側身掌舵,甚至用腳稍微卡住,一手拿槳划。我想今天因風力微弱,才有餘裕這樣試;過去風大時光是對抗向風,就沒空多想了。

離開烏石鼻灣時,有風又遮住烈日,航行舒服許多。但Ilid在這段終於吐了,全是水,像水龍頭那樣嘩啦嘩啦地流出,想必前面有多難受。我自己也隱隱想拉肚子,但又不想停下來,只想快快完成航程。靠近石雨傘時風變弱,我還是划槳,努力維持3節左右速度。

進港前幾次tacking對著岸邊,我們搜尋著石雨傘,以及石雨傘往外延伸的岩石,卻發現其實早就繞過那些岩石,接近港口了。另一個難題是找港口。從海上看,只見一連串岩石;即使Eddie從岸上回報說他就在港口上方,我們還是辨不清。一下判斷太南、一下又太北,在港外徘徊許久。最後還是阿海開戒護船走一次給我們看,我們才確認進港位置。

將近下午4點,風向更偏東南,我們幾乎是順風進港。不想冒險,所以我們在港外頂風收帆,划進有Eddie在上面揮著手的港口。加上湧浪,我們很輕易地進到港內。趕緊爬到後艙蓋拿出膠鞋,未來應該把膠鞋放在更容易取得的位置,並固定好,以免遇到緊急狀況來不及拿。這次因有輔助輪在船底,很順利從斜坡道推上陸地。

全程約10海浬,用了約4小時50分。長距離航行讓我想起大學時和同學單車旅行,齒輪空轉時的唧唧聲,和水流過船體的聲音好像,一樣單調純粹。我也想起第一次搭上船團帆船的感受,從此就愛上了。

(本次航行由海洋委員會「海洋文化領航計畫」部份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