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min read

航海日誌2025.6.23 平靜內斂的航行挑戰①

起風,然後換吹南風。可以這樣嗎?三心二意,一天要變幾次?越過巨石們了!港嘴在哪裡呢?我好像看見了,準備切進去——喔!不是這個開口。
航海日誌2025.6.23 平靜內斂的航行挑戰①
Courtesy of 海哥.
📍
長濱漁港→石雨傘
航行距離10海浬
航行時間4小時39分

✐ Ilid ✐

早上七點多,風還未起。處理完一些雜七雜八的家務事後,到船團基地與另外四位團員冠宇、阿財、維晟、星翰會合,耀威和Eddie也來支援。

出發前,按慣例先到船團旁的小涼亭,用感官感受今天的風向,當然還有科技app「Windy」輔助我們準確判斷。大家一致認為今天吹北風,決定從長濱漁港出發到石雨傘。

去年七月初我的航行訓練是烏石鼻至長濱漁港,這次往南延伸多了三海浬,而且從烏石鼻到石雨傘的沿海地貌我不太熟,對我來說這趟航行實在刺激。

四月份我跟冠宇提到,希望每一年都有一次長航訓練,讓身體可以記住操作帆船的動作與在海上的感受,冠宇很支持。我聯絡還未做過長航的夥伴一起訓練。船員和陸地瞭望都找齊後,我們開始分配出航前的工作。

1. 場勘

維晟、雨櫟、冠宇和我到石雨傘場勘。看著開口大約十公尺寬的港嘴,不管出港還是進港,哇!這真的是很大的挑戰。爬上港嘴一側的大石頭,望向延伸到海上大約兩百公尺長的巨石群(目測不太準),只覺得——喔喔!這不只是挑戰餒,若找不到方向,可能會變迷航記。

這要怎麼出港或進港呢?

我們首先找出「長濱漁港」和「三仙台」兩個標地,開始討論與模擬可能遇到的狀況,如何在海上辨認上岸的地點等。最後維晟還幫我和冠宇拍了一張結婚紀念照,場勘的部分就此結束。

2. 整理船體及配件

維晟、冠宇和我在船團清點整理兩艘船的物件,確認器具是否備齊,順便補齊和保養耗損的工具。

3. 最後確認

訓練前兩天,夥伴在LINE群組討論最後的準備事項,還有個人需要帶的物品。阿財把大家提出的意見條列整理(如下)供大家確認:

  • 當天的風很微弱,可能隨時轉為東南或東北。如果選擇從石雨傘往北,卻轉成微弱的東北風的話,會在海上漂流,難以前進。
  • 如果當天是微弱北風,我們可以往南進石雨傘;如果是微弱南風,我們可以往北進長濱漁港。
  • 選擇前者(進石雨傘)的話,要提前熟悉可辨認地標。
  • 個人物品:水、食物、朔溪鞋。

我們將船抬至長濱漁港沙灘上,開始依序綁船。風的力度漸漸地增強,而且明顯是從南邊吹來。

「也許出海後,外海是吹北風。」
「賭賭看!」

於是我們決定還是從長濱漁港出發。

Tāwāhi要上帆時,boom-jaw Y型架斷了,緊急請維晟和星翰把Makani的帆帶來替換。不得不佩服冠宇當時造船的謹慎,Makani的桅桿竹子粗細剛好適用於 Tāwāhi的桅桿底座。帆立起來後,大家都驚呼。

一切準備就緒,我們開始祈禱:「海啊!風啊!打擾了,我們今天來學習,請溫柔待我們。」

我和維晟是一組,乘坐Tāwāhi。出港時我先掌舵,維晟控帆和划槳。兩人開玩笑說我們是病號組——前一晚我身體發炎發燒,維晟腸胃炎。我們說好,如果有任何需要,就頂風停船,讓對方下海解放。

出港後我們往外海奔馳。呀~竟然是東北風啊!舵得抵抗左邊來的向風力,會需要費一些力氣。

剛開始速度一切都很好,浪也不大。但準備接近竹湖海域的定置漁場時,風速開始減弱,然後越來越弱。我們原本以為仍在前進,但看岸上的風景,有一團升起的煙火似乎一直停在同樣的方位。於是維晟開始划槳,幫Tāwāhi早點離開微風海域。通過定置漁場後,我們換手,我控帆、維晟掌舵。他找到很好的位置——坐在hiking-set上掌舵,這樣我就能坐在船艙內划槳。

可能是船速太慢,我開始出現暈船的狀況;不只暈船,我還昏昏欲睡。真的好想睡喔!我想辦法讓自己保持清醒,划槳或是跟維晟聊天,很怕不小心睡著就栽到海裡。Kalingko上冠宇的聲音從無線電傳來:「風弱了,我們等一下在烏石鼻上岸。」因為暈船的不適,看到遠方的烏石鼻漁港,心裡有種解脫的感覺。但快接近烏石鼻時,突然又起風,而且是東南風。

風兒啊!你到底要改變心意幾次?

無線電裡冠宇的聲音再度傳來:「起風了,繼續往石雨傘前進。」「可是我好昏喔!很想睡。」沒錯,我又暈又昏。「蛤!起風了餒。」冠宇回。我心裡想,這或許是我今年唯一一次長航訓練。和維晟討論彼此身體的狀況後,我們決定繼續前行。維晟繼續掌舵,我控帆。然後沒多久,我就直接嘔吐在大海上。

吹東南風,從烏石鼻往南對三仙台是頂風,所以要Z字型前進。護衛船海哥在兩艘船旁繞來繞去,幫我們拍下美麗的照片。在烏石鼻,岸上瞭望的星翰和我們的對講機似乎有點問題,他一直收不到回應。還好海哥能幫忙當聯絡人,直接iPhone對iPhone。

海面上有一條淺色的區域,是往北流的海流,我們儘量避免越過,因為不確定流速。過了烏石鼻後,我完全認不出地形;看到陸地上一棟高高白白的顯眼建築,維晟說應該是宜灣的民宿。今日風速很不穩定,突然又弱了下來,船速再次減慢。

終於看到石雨傘——嗯,其實也不確定,因為在海上真的會變「海盲」。維晟和我互換座位,他開始划槳幫Tāwāhi加速。只要越過石雨傘的巨石們,應該就會看到港嘴——我們是這樣想。

接近石雨傘時又起風,然後換吹南風。可以這樣嗎?三心二意,一天要變幾次?

Courtesy of 海哥.

越過巨石們了!港嘴在哪裡呢?我好像看見了,準備切進去——喔!不是這個開口。Eddie說他穿著白色上衣站在港嘴巨石上。我掌舵準備往他的方向去,可是為何沒看到港嘴。港嘴啊,你到底在哪裡?還好有海哥,他的船先駛到港嘴,給我們定定位點。有了定位點後,才恍然大悟:由我們的角度看向港嘴,其實是兩塊顏色相近的大石頭前後疊在一起,看起來就像一面牆,所以怎麼也找不到。

準備進港時,我沒把握能開帆掌舵進去,所以維晟在海上收帆,用划槳進港。海上收帆真的很不容易,想給他拍手,但我的手很忙。進港穿過港嘴巨石那一刻,心裡很激動——我們安全到了!現在回想進港的情景,腦中會自動播放起電影《洛基》的配樂〈Eye of the Tiger〉。

(本次航行由海洋委員會「海洋文化領航計畫」部份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