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min read

航海日誌2024.11.29-30 小琉球跨島古航路②

小琉球也有史前人類的活動遺跡,那些器物與鳳鼻頭遺址的類似。這說明兩地史前人群間有跨海互動的能力。跨海互動?那必定有船隻往來。
航海日誌2024.11.29-30 小琉球跨島古航路②

✐ 冠宇 Isin ✐

📍
鳳鼻頭沙灘→小琉球中澳沙灘
Makani瑪卡妮雙體
航行距離9.9海浬
航行時間4小時17分

秋冬11月底的台灣西南海岸,陽光燦爛,氣溫宜人。早上8:00我們就抵達鳳鼻頭沙灘。簡船長開著拖車,將瑪卡妮雙體船拖到沙灘上,隨即離開,前往高雄港,搭乘護衛船「幻多奇」號,與刁船長來鳳鼻頭海域,10:30左右與我們會合。

這次長濱船團小琉球跨島航行,參與的成員除了我之外,還有Emily、阿翔、Eddie、阿宗、Maggie與先生阿飛。

很快我們就將桅杆、尾舵及其他配件組裝完成。這次還攜帶了AIS船舶識別器,讓海域上的其他船隻能在雷達上看到我們。還攜帶了Garmin inReach mini GPS定位機,能即時將我們的位置分享在網路上,讓不能參加這次航行的船團成員、以及其他對我們的航行有興趣的人都能在網路上看到我們的即時位置。Garmin的這個小小迷你卻功能強大的機器,是由台灣政府向廠商租用,免費提供給從事山林海上活動的人使用的,非常謝謝。

整個船安裝完後,船員們各自在沙灘上活動。沙灘上散佈著好多漂流木,是上次颱風的遺留。我拍了幾張船的照片,就躺在沙灘上曬太陽小睡。阿翔撿了幾顆小石頭,要用船載去小琉球。

10:30左右,在祈禱之後,推船入海,出帆航行。由我首先掌舵。 小琉球在海平線上,但看不清楚島上建築。我們以島的高地左側為目標前進,幾乎是面向正南方。順風,風微弱,船速大約2至3節。高雄港二港口的提防把西北方向來的浪遮擋住了。鳳鼻頭附近的海域非常平靜。

我們平順前行。半小時後,由Emily接手掌舵。

後來風稍微偏西,但更減弱。到了12:00左右,幾乎無風。有時我們微微前行;有2次我們划槳去靠近海上的濃密波紋,那是比較有風的區域。

小琉球附近海域,秋冬時節偏南的太陽很溫和,讓這個航行非常舒適。海浪反射天邊的日光,無法計數的亮片,如反光的魚鱗,又像細碎銅片,各自隨機晃動,美麗、壯闊,真的讓我相信海是活著的。這讓海上風帆航行有種近膚的神聖感,船上四人很安靜的沐浴其中。那種感受超越語言文字能形容的太多,唯有親身經歷才能理解。

其實從事小琉球跨島航行的人,一般都會選擇由東港、大鵬灣一帶出發,距離近很多。鳳鼻頭離小琉球太遠,為何長濱船團卻選擇由此出航?氣象因素是考量;另外的原因,與古代的事情有關。

我們一起試著望向台灣史前時代。

鳳鼻頭沙灘附近的山坡上,座落著「國定鳳鼻頭考古遺址」,位於古高雄灣旁,有著大量台灣南部史前文化的遺跡。

在幾千年前,現在的舊高雄市區大多在海平面以下,是一座海灣。人類活動居住的範圍,在鳳山丘陵高地附近。其中鳳山丘陵延伸入海之處,就是現在的「鳳鼻頭」。從鳳鼻頭遺址出土的器物,涵蓋了距今約6000至2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早期至晚期的: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鳳鼻頭類型、以及鳳鼻頭文化三個重要文化,呈現出台灣南部史前文化的連續發展樣貌。

小琉球也有史前人類的活動遺跡,那些器物與鳳鼻頭遺址的類似。這說明兩地史前人群間有跨海互動的能力。跨海互動?那必定有船隻往來。

我現在也在這片古代人類來往兩地的海上。他們當時也被這樣的風吹拂?他們一定也見過這樣無法言喻的美景。我們這趟航行,能否更接近他們,更理解這裡天氣條件對他們航行的影響?這是我想要用身體去體驗的。

所以我在這片海上,與長濱船團夥伴們,用瑪卡妮雙體船風帆航行跨島。

島嶼在眼前越來越寬,越來越高。下午1:30左右,西風起,足夠強,很確定,我們船速加快。

這時已經可以清楚看到東港小琉球的交通船,在遠方以不尋常的高速移動。這是這次航行最大的挑戰:穿越高速交通船的航道。我的策略是這樣的:保持在航道以北前進,盡量靠近交通船停靠的白沙港港嘴,到了港嘴外之後,以風帆加上划槳,快速通過。因為在港嘴外,入港的船已經減速,出港的船還沒加速,我們只要快速跨越大約500公尺,就能夠安全通過。

實際上,我們不用非常靠近港嘴,幾班交通船通過後,我們就確認了航道位置,然後先瞭望確認遠方及港內沒有交通船出現,立刻左轉,這時老天也來幫忙,風力更強了,加上我們划槳,瑪卡妮雙體船很快速地通過了最危險的航道。

然後立刻就到了登陸的中澳沙灘外海。那是一片激浪區。風力強,浪強烈晃動。我們驚呼了幾聲,但這艘雙體船非常的穩,毫無困難的穿過激浪。最後即將登陸前,我請大家一起划槳,收起中央板,舵手阿翔穩穩地把船直駛上沙灘,「唰」的一聲,我們就衝上了小琉球的沙灘。真是一艘值得信賴的好船,真是一群值得信賴的好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