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min read

航海日誌2023.8.24 南長濱海域10.6公里長航

從造好船開始航行到現在,Makani的舵已經更新到第五代。從最早期以槳代舵,接著陸續更新了槳的支點、槳的固定繩結與繫結的裝置。
航海日誌2023.8.24 南長濱海域10.6公里長航

✐ 星翰 ✐

對於世人,千百年桑田可成滄海;對於天地山海日月星辰,千百年不過一個潮起潮落。

想像千百年前,也有一群人透過持續航行,獲取造船及航行的經驗,並逐漸發展出一個偉大的航海文明。若把航海文化看作人類以舟船與海洋互動的經驗累積,可以說只要天文、海象、地形還在,它就有存續下去的潛能。好比探訪一條久違的山路,有人循,路就會回來。

我們一時忘了的事,山海一直為我們記著。

長航前一晚

先是睡不著,好像身處冰火交融之處,說不出來是憂心多一點或是興奮多一點。畢竟前一天才剛目睹阿翔和Eddie那次將近六個小時與頂風的搏鬥,我有點擔心萬一果真一路頂風,恐怕整趟都需要賣力地划船才能抵達目的。

想起前陣子做了點粗工,體格太薄有點超出負荷,只要稍微出力,手肘的某個點就會一陣痠痛。

已經躺下闔眼的我,開始按摩起那個痠痛的點。

整裝

雖說睡得晚,但終究還是起得不晚。準備好救生衣、海灘褲,還有一個突發奇想用保鮮盒裝手機、鑰匙的古怪組合,通通裝進著防水袋揹著,最後穿好防滑鞋站在門口時大約是七點半。

在太陽差不多暖好身準備發光發熱時出門,這時應該算是興奮多於憂心吧。

「這麼熱情的太陽。」我心想。

飲食補給

第一站先到船團基地對面的便利超商買補給品。

在貨架前看著那些堅果、莓果和巧克力,想起過去登大山前到量販店挑行動口糧的場景,和這次買零食的場景重疊起來,心態上,航大洋或可比作登大山。

到冷藏貨架再挑了兩罐800毫升的礦泉水和600毫升的舒跑。冠宇哥說過,如果買那種2公升裝的寶特瓶會太大罐,在航行過程中不好抓握,有落海的風險。有時經驗會藏在諸如此類,看似瑣碎卻不容忽視的日常事務中。

kacawan瞭望台看海風

買完補給品到基地時大概是8:20,比集合時間還早十分鐘。如果能從先來後到的順序看出興奮(焦慮)指數,我大概就是最像小學生要出門去畢旅的那個。丫丫、Emily、Eddie、冠宇哥、以莉和Tirefo一家人和阿翔陸續出現,今天也是頗熱鬧的航行日。

經過前次遭遇Windy預報風向與實際不符的經驗,這次除了仰賴預報,我們試著在航行前實地探勘,於是一夥人先到鄰近的加走灣瞭望台聞風望海。

瞭望台踞高臨下,視野極佳,無怪此地舊名加走灣,音譯自阿美族語中的kacawan,對應「眺望」之意。

看海,海面如鏡面,遠方層積雲的映象清晰可見。這是無風的跡象嗎?再問竹林,紋風不動。雖然早晨的風會較顯微弱是已知的事,也和Windy的預報一致。我安慰自己,幸好昨天有先做了手部按摩復健。

這時恰巧一艘漁船出港,船過水痕激起的錐狀波,就像是在海上畫出一道巨大的箭頭向南,事後回想起來,竟是個巧妙的預兆。

這時大夥有人拿出手機秀出Windy上顯示的東北轉東風,有人一面亮出早餐一面指著顏色較深沉的海面,冠宇哥則是照例,拔草測風向。

當注意力轉向海和風,大家進入記憶與想像的世界,就開始七嘴八舌表達對於如何從海面和天空中讀出判斷風向、海流等對於航行而言重要的訊息。有人提到出外景時,攝影師對於光影特別敏銳,懂得觀察雲;有人提出對於海面波紋的觀察;有人提到科學知識,指出接近正午海陸溫差最大時,風速最大;也有提到過去文獻曾紀載,兩百年前從當時還叫作瑯嶠的恆春,會依著季節不同的風向,在特定的時間北上南返。

討論一陣熱烈,最終卻還是無法得出明確的結論,決定今天的風向適合由南向北或是由北向南航行。雖然沒有結論,但共識應該是挺明確:等下個月那些來自太平洋島嶼的航海家來到台東,一定要把這些快滿出來的疑惑好好問到底!

就在大夥感覺得差不多,準備到船團基地搬船的時候,竹林一陣騷動。總算起風了。

出航前

今天從長濱漁港出發,在沙灘遊俠Eddie和眾人的合力之下,Makani沒一會功夫就順利地在岸邊展翼準備揚帆。倒是架主帆繩的時候,好不容易釐清扭曲纏繞的主帆繩,差點少穿一個滑輪。事後我在腦中默想一遍,發現可以在腦海裡模擬一個船正在航行的情境,思路從手上握著的帆繩,一路經過boom走到船尾的滑輪,再依這個思路多跑個幾次,似乎就能有一個很清晰的圖像。這和原本以類文字描述的記憶方式很不同,比較接近學繩結的感覺,可以身體實作以及想像實作。我自己戲稱這是瞎子摸象學習法,摸到哪裡才想像得到哪裡。

出航前,冠宇和我兩人走到岸邊默禱,祈求今日航行平安順利。不算有宗教信仰的我,心裡念著風神與海神,試著打開感官與祂們溝通。海在腳邊的浪中詠唱,風在頸後的皮膚低吟,一旁的Makani依舊優雅。抬頭,冠宇哥投以一個蓄勢待發的眼神望向我。

「一路順風。」我在心裡默默加了這句祈禱。

出航

離岸前最後循過一次,帆船四寶:槳、舵、帆繩、水瓢,救命四寶:救生衣、飲用水、口糧、對講機,一切就緒。和預期的出發時間十點半相距不出十分鐘,揚帆,浪不大,微風起,順著眾人推舟之勢跳上船,隨著Makani出發前往烏石鼻。

Tell-tale在船首,揚起約45度穩住擺幅,他說有風。從帆繩細微的張力變化,感受到風帆正在吃風。船隻前行略略左右搖晃時,張力會跟著收放,同時可以看見風帆相對應交替著鼓漲與略略鬆弛的帆形。冠宇哥掌舵,直直朝著遠方的三仙台前進,讓Makani吃滿從東邊吹來的側風。在還沒完全動員感官前,我們和Makani已經來到漁港外。

「岸邊呼叫Makani,岸邊呼叫Makani,今天外面的風還好嗎?」今天在岸邊呼喚著風的岸勤,是隨船移動的留守阿翔。

「非常美麗。」遠方其他船上的對講機如果意外收到這句不知做何感想。

「那裡有一整群魚!是飛魚嗎?」冠宇哥看到左手邊不遠處的魚群。

「飛魚會整群一起跳嗎?而且飛魚好像會噴得更遠?」海真的有好多不確定的事。

「上次和一個釣魚成痴的大哥說,小魚這樣飛躍的時候,可能代表後面有大魚在追。」航行經驗實在太少,我只能透過一些好萊塢動畫的記憶碎片去拼湊那會是什麼情景。

看不見的水面下還有一個很大的世界,但我現在只能先專注在海面上的世界。

靜默的時刻

與冠宇哥討論,確認完航向、避障策略等事項,我暫時收回思考的頭腦,放出感受的意念,更多地運用身體感官做出反應,先不交談。這段在海上靜默的時光,讓我回想起上瑜珈課的時候那種觀照的心境。烈日當頭,一度還覺得神清氣爽。

也是航行意外地順利,才讓我有機會額外挪出一些心神關注船的平衡這樣細微的訊息。調整坐姿和位置,觀察ama吃水的深度,試著在平衡的前提下,讓ama盡量浮起。我想在未來的航行中,必須將平衡感內化到像騎腳踏車行進時那樣,下意識地反應,遇到陣風來,才能立即搶上去壓艙。

冠宇哥說航行是耐力的考驗。但有時候覺得,將全身感官放出去,灌注到皮膚上的風、手上帆繩的張力、船身的平衡、ama的破浪聲、前行的方向、路上的標的物、海面上的障礙物。意念與這所有訊息的交互中,時間感顯得異常模糊。

遇上風力微弱的區域,我試著划槳,並在各種姿勢之間找出安頓腳與平衡感的最佳解,能下槳的區域有大有小,也要適時調整槳頻。切換到划槳模式,會進入另一種專注與身體對話的心境,全神貫注時,速度可以來到4節。

一回神,遠方海與天的交界處,隱約可見兩條細長的黑影向左右延伸,總算看到定置漁場了。

定置漁場

航行前幾天,冠宇哥看過大家的航行規畫,特別提醒到,有個在航行中會遇到的屏障,無法從地圖或預報上察覺,那就是近幾個月漁民在離岸約兩公里處佈下幾個定置漁場,航行到竹湖一帶,就會進入這個區域。

剛出港時在海面上還無法觀察到,到了大約距離1公里處,才會在遠處看到海上並列著兩個定置漁場,我們的航線正好可從兩者之間穿越,在不必tackcing的條件下,只須調整航向即可。據阿翔說,頂風通過此處的航線,簡直就像打彈珠一樣,行進時必須在左右側的定置漁場之間來回彈跳幾次才能脫離。

第一次近看定置漁場,那就像是由一條纜繩圈海而成的魚池,纜繩上固定距離可見綑綁成團的浮球,有些恰好是粉紅色,看起來像是巨型福壽螺卵。

「岸邊呼叫Makani,岸邊呼叫Makani,你們現在好嗎?在岸上看起來很有速度。」不知道這時阿翔是不是心裡正在想著他們那天的彈珠台航程。

在這個區域,近距離處有魚網這個相對位置的參照物,才能運用上在陸地上習慣的視覺速度感,特別感覺到,今天的速度真的是不錯。

尾舵5.0

穿過定置漁場後,輪到我掌舵。

「你先穩住舵。」冠宇哥提示我。行進間,舵不能放海流,要像大隊接力的棒子那樣,接住了才開跑。冠宇哥把槳交棒給我之後,俐落地移動到前頭的座艙,我則移動到後座;若兩人的節奏有搭上,交換位置的動作就能順暢地進行。

從造好船開始航行到現在,Makani的舵已經更新到第五代。從最早期以槳代舵,接著陸續更新了槳的支點、槳的固定繩結與繫結的裝置。最新一次的更新是因應槳的圓形剖面造成掌舵時需要費勁抵抗滾動的傾向,冠宇哥在槳與ʻiako的接觸點兩側加裝了兩個木塊,使舵能夠倚靠自身結構平衡。以莉對這個設計大為讚賞,直說省力多了。今天第一次嘗試新結構,感受到升級後的舵身傳來的回饋,同樣也是讚嘆它帶來的效率。

我掌舵的第一件事是趁著今天風力充沛,將槳暫時提起離開水面,見識向風力的能量。槳才離開水面沒多久,船就明顯開始往風來的方向漂移,難怪舵手必須全神貫注,一刻不能鬆懈。只要稍微沒留意,船的航道會立刻偏離。從這個點延伸,隨之而來的考驗就會是,如何輕巧地掌這支大舵。我試了幾個姿勢,單手雙手,正手反手,偏離航道再調整回來,好幾次來回,還沒能讓身體找到一個自在舒適的方式,可以讓槳保持在吃水不深又能迅速調整的靈敏度。也好,代表下次又有東西可以練了。

Makani的報速頻道

過定置漁場之後,沒了固定的漁網可判斷速度,這時船速放緩,可由幾個跡象觀察,其中一個是聽水聲。

冠宇哥有時聊起,Makani會說話。當風、浪較穩定時,我試著將關注力放在ama與海面的接觸面上激起的水花聲上,就像隨時回報航行速度的播報員一樣,Makani在這個頻道上很活躍。只要速度來到2節,就會有稀疏但穩定的流水聲;3節,好像水龍頭開得更大些,水聲更穩而厚實;4節,像是小溪流的水聲,會略為濺起白色水花的那種。

接通這個報速頻道之後,冠宇哥手上戴著Garmin專為航行設計的功能錶,支援記錄航線、測定航行速度等功能。我聽完一陣,就會問冠宇哥現在的速度,於是船上開始出現「這個水聲,聽起來有3節?」這種聽聲辨速的問答。

迎向彼此的返航

過了南竹湖無風帶,航行來到能看到遠方白桑安沙灘的時候,風又回來了,而且比航程前半任一段的風力都強。也可能是近正午,海陸溫差最大,對流旺盛。像是闖入一個訊號干擾區,報速頻道嘩啦作響,Makani進入衝刺狀態。

「這個有4節吧!」我驚呼。冠宇哥一度讀到船速達4.5節。

在這個速度,光是看海面與船的相對移動,也能以視覺印象讀出船速正被摧起來。這時我們將船頭從對準三仙台的方向,轉向烏石鼻的鼻頭,在一個想像的弧線中,慢慢切進消波塊後方的沙灘。在遠處可見人影時,我們將船頭朝向人影。船團的夥伴們已經在沙灘上搭好黑網,準備迎接Makani上岸了。

過去在岸上迎接長航的船員夥伴上岸的我,第一次以海上的視角,從遠方迎向岸上的夥伴們。我一度有個錯覺,似乎是夥伴們筆直地朝著我們前來迎接。

Makani以一貫平滑順暢的姿態,順利登陸。抵達時間,下午1:17。

從長濱漁港南下往烏石鼻漁港,行經定置漁場與南竹湖無風帶,總計兩個小時又四十七分的航程,逆著將近一節的海流,航程前半吃飽側風,後半小遇無風與略為頂風,還有全程輕柔的浪。

一路平安順利,感謝風,感謝海,感謝Makani,感謝長濱船團的夥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