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日誌2023.6.19 第一次出海繞行5公里
長濱漁港以南海域
10:46 am—12:50 pm
Hele Me Ka Makani 瑪卡妮
✐ 冠宇 Isin ✐
早上九點左右,載著船到達長濱漁港外沙灘。長濱船團成員們熟練地搬運船與配件到沙灘,並立刻開始組裝。大家的lashing綁繩能力越來越強,今天已經輪到我在旁邊看。Eddie帶來他手工自製的,七里香木製成的lashing神器,真的可以讓lashing更牢固,我也要學做一個。
10:46從長濱漁港外沙灘出發,預計前往永福/齒草埔外海的定置漁網區,繞行定置漁網一圈後迴轉,返回出發地。
出發前幾天,就一直跟阿翔討論風向與航線,也討論最壞的狀況,例如翻船的處理、頂風無法返航怎麼辦⋯⋯之類的。但不到海上,就不知道實際的狀況。這艘船Hele Me Ka Makani瑪卡妮,真的是適合風帆航行的船嗎?
阿翔先跳上船,然後我上船,在微微的卷浪中,船團夥伴將船推出沙灘,我掌好舵,微微側風從左邊東北方吹來,阿翔漸漸收緊帆,風力很弱,船緩慢前進。
出了港嘴後,浪變高變壯,啊,這就是大海上的樣子。雖然今天的航行跟切切梅尼的3000公里航行灣全不能比,但我的心中卻開始響起「切切梅尼號的大冒險」紀錄片的主題配樂。好奇怪。
開始有頭暈的感覺,提醒自己望向遠方,用遠方景物保持住航向。我將船頭對準烏石鼻社區。
在田組外海,風力更微弱。我嘗試微調航向,搭配上阿翔嘗試各種帆形,試圖讓船跑快一點。大約花了40分鐘才到田組齒草埔外海,在那裡風力增強,東北偏東風,船速突然拉高,船向前破水的感覺真好。
過了齒草埔外海後,風微弱。已經看到定置漁網就在前方了,但是考量時間,決定回航。左轉tacking,迴轉,將船頭調轉向漁港方向,這時微風改由船右側吹來,帆甩向左邊ama側。
在微弱的、不明確的風中慢行了一段,決定向右(東)做一個tacking,往更外海去,讓我們能Z字型頂風回航,不要太靠近岸邊。但是事後從航跡圖來看,其實我們只往外走了一小段,但是當時在海上覺得走了夠遠了。我想這就是「陸地人」的盲點吧,一小段海程就覺得離陸地太遠了,趕快回程。希望透過不斷地出海練習,讓身心長出「海人」的部分。
在此記錄一下,我感受到的瑪卡妮的特性。左側來風時,有向風力。右側來風時,有離風力。這可能跟船身與ama的體積差距有關,也有可能與浪有關。還有待更多的海上航行觀察。
風實在太微弱了,忍不住拿起槳來划。沒想到,划著划著,明確的風從東方、東北方開始吹起。阿翔說,是不是划槳會召喚風來?
接下來,越接近港嘴,風越強。好像有神在幫忙一樣,風轉成了幾乎是東風。事前我們討論的、擔心的逆風進不了港的狀況不但沒有出現,還變成了最好的,能直接行入港嘴、直衝沙灘上岸的東風。
一路上,我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抱怨。風小浪小,是最適合初學者的狀況了,要感謝。
直衝上岸前,收起中央板。船頭一觸到沙灘,帆繩就要趕快放開,讓船停止。
我們成功完成5公里的航程,雖然只是短短的5公里,卻是瑪卡妮的重要航程:我們證明了瑪卡妮是適合海上航行的,seaworthy。而且她的頂風能力相當好,堪比雷射帆船。
在路上,我跟阿翔交換過掌舵與控帆。感覺到掌舵是我們這艘帆船航行最關鍵的技術。
風速約 3~4節風
航行時間約 2小時
航行距離 5公里
平均時速 2.5公里
✐ 阿翔 ✐
起床後,微微的痠痛和緊繃留存於那幾塊日常鮮少使用的肌群內,也許證明了昨日在海上的航行,是真實發生過的記憶。
我閉上眼睛試著回想。
出了港口往南方定置漁場前進,不同於湖泊平靜的韻律,海浪如有自我意識般往岸上前進,從ama側經過時並不繞過我們,而是將船抬起,然後放下。
風不太穩定,大致的風向是東北風,冠宇說是西南氣流迴旋造成的風,一陣一陣且微弱,我試著調整吃風的角度,沒有太明顯的差異,但幸好是這樣,才有餘力感受海上不斷變化的一切,海紋一直在變,奇異如細密麻布的紋路,會不會是由島嶼反射回來,兩個方向的浪的交會呢?
坐在hiking seat,小小的風,沒有引擎轟隆,有時分享,有時沈默,留下海浪聲,木桅桿的嘎扎聲,偶爾望向海平線的藍色邊界,偶爾回望島嶼和港口⋯⋯
有那麼一些瞬間,我覺得我在做夢,怎麼會這樣?意識好像自顧自地往海底潛入,比平常做夢還更像夢境,如果像Chechemeni,那麼長時間的海面上,而四周已不見任何島嶼,第三天醒來我一定認為是夢,無比真實的藍色夢境。
回程時冠宇讓我練習掌舵,向左tacking,無風時得要搖槳,這個強力轉向的方式讓栓緊繩子的木片噴掉了,幸好這一次我們有備而來,再裝上去出發。我感覺到掌舵人的特質,內外在的視野(vision)一定要非常清晰篤定,特別是長程時在體力與精神的極限下。
我們打算向外海走一段,走Z字型逆風回去,面向海浪時,蠻難搞清楚自己往哪個方向去,我們試著維持與海浪一樣的角度。而這個方向有一點離風力(或是海流?浪?因為風不太大)將船頭推向南方,平均三秒我大力向左划兩次槳讓船回正。走了一段覺得應該夠遠了(結果看路線圖才一小小段),再一次向左tacking,讓船向港口走,此時是close-hauled,令我們驚訝的是,已經非常頂風船還是能走,我們改變計畫,走直線看看能不能直接進港。
走到一半,風!回來了,船開始有了速度,在海面上劃下一道紋路,我們的精神為之一振:「爽啊!」很快就回到港口,接近沙灘,收起中央板,放帆,順利上岸,感謝大海,感謝Makani,感謝戒護的海哥和船團的大家,阿們。
*Eddie用七里香木製作了一個讓lashing能更牢固的工具!
✐ 莫林 ✐
印象中有真正盡情玩過水的地方就是度假村、遊樂園跟游泳池。我喜歡水性,當空氣中飄盪著吵雜的聲響時,一頭栽進水裡的那瞬間,畫面就平靜了下來。終於有時間來紀錄自己的航行日誌,即使我只是坐船而已。
第一次加入船團訓練,完全新手的我根本不知道到底能做什麼,一向怕遲到的我早上4:30出發到長濱才6:10左右,原來早晨的路這麼好騎?
6:30 開始在長濱各地認識環境,順便想想等等可以拍什麼畫面、要拿什麼器材、該幫忙什麼事情,就這樣配著咖啡繞著路,時間來到8:55。
9:10 跟著阿宗的摩托車跟冠宇哥集合,這時來了四個人,各自開始準備器材,為求方便開始拿著360跟著大家跑。
9:10-10:40 期間想偷學一下繩結的技巧,我努力的看了一下有了重大的發現:完全看不懂。懷抱著我一定要學會的心態瘋狂偷看,到大家準備要出航時,有了一個結論-我還是先去好好學基礎再說。期間學到了新的單字:祖母結,居然有這樣的稱呼,英文是該努了!不認識大家的我就默默的在旁邊裝忙,東拍西拍找東西找畫面。
10:40 開始出航,到我在岸上看到的時間時,已經是13:11(這不是上岸時間,是我開始在岸上注意到手錶的時間,那時候已經在吃午餐了)。
我的工作其實很簡單,就是紀錄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
有幾點我真的必須要注意:
- 穿著與防曬:防風外套、棉長褲、球鞋與各式各樣可以把自己熱到蒸發的東西我都帶齊了,謝謝這次的經驗,我下次知道要帶什麼了。
- 海性與太陽:飄蕩的海浪,起初是興奮,接著而來的是快要到極限的暈與不想看螢幕的眼。這是不是能靠練習的次數與經驗慢慢補足呢?我也不知道,但為了紀錄,這必須是我首先要克服的事情。
- 器材:我不常說自己是攝影師,比較喜歡叫自己影像創作者。雖然老早就知道路上與水上攝影大不相同,但真的實際必須進行拍攝時才知道有多少是必須先去注意的事情。
- 鹹水:第一次碰到的就是器材進鹹水,淡水都不會有問題,但鹹水絕對出事,只是不知道原來會這麼嚴重!
- 畫面攝取:距離與海浪,想要抓取穩定的畫面換來的就是頭暈。
- 器材選擇:雖然360可以拍攝全部的影像,但那是以「我」為中心延展的,所以若要有船員奮力划槳與享受海風的近距離攝影,就拍不到了,那⋯(再想想)
這些都只是大的問題點,還有延伸出很多小問題,那首先就必須先從解決小問題開始。然而目前知識還不夠豐富的我,可能得多努力讓腦袋裝點東西了。
13:11 開始聚在一起吃中餐聊天,大家聚在一個角落吃著吃著就開始認識了彼此,開始有點話可以聊。
14:30 驅車回台東。當一切活動結束的時候,就是我們整理影像的開始。看著今天拍攝的片段,思考這好玩的當下,帶著微醺的腦袋剪了短短的紀錄。
真的很喜歡海洋,但目前的我還不夠具備踏上去的資格。
能自駕航行是我的一個夢想,謝謝船團讓我有機會靠近一步。
許下小小的願望, 希望9月能有帆船學校可以報名。
Was möchte ich später machen?
Nein ,denke nicht so.
Bitte mach das jetzt.
✐ 阿宗 ✐
快樂的出航
早上八點半,根據冠宇前一晚在船團群組的路線指示,從711對面的小路往下騎進漁港邊上,經過了一間小宮廟,心想這是前一晚在冠宇家晚餐聊天提到的黑美人所屬那廟嗎?晚餐後與冠宇、以莉和阿翔,在紙上沙盤推演著隔天出航的各種可能,從手機的氣象app理性推斷出來的三種A、B、C風況,在這天早上公佈答案是D,以上皆非,就好像面臨大考前的猜題,拿到考卷那一刻才感受到人生的無常,大自然果然是最高深莫測的老師。
接近集合點的海港邊砂石地,緩緩找停車的地方,瞥見攝影師夥伴莫林早已坐在機車上待命,問聲早,才知道他七點就到了,一早五點起床,滿腔熱血的從台東市區遠道而來,我被他的行動力嚇到了,見面次數不多,但上次一起參與山林閱讀節的過程有了一些微深度的對談,可以感受到他也是一個對生命滿懷理想的人,之後他殷切的想參與船團,想必也是被瑪卡妮曼妙的姿態所感召了吧?很高興船團能有他的加入,攝影機的鏡頭就像是他視覺的延伸,我想像著他對影像的熱情可能是一種來自生理上的需求和擴充,敬意油然而生,每次出場都是大包小包的專業配備,非常具有賽博感的一個人,這天他穿著不適宜的布鞋來到沙灘,有種轉學生穿錯制服的感覺,老實、笨拙的人最可愛。
過沒多久,其他船團成員陸續抵達,大家越來越有默契的將船跟部件搬運至沙岸,這天早上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不缺的是隨時間持續加熱的艷陽,放眼望去,毫無沒有遮蔽的海灘,我與以莉簡單地用幾支竹竿撐起黑色網布,陸地人總是需要影子的庇蔭,大家一如往常地開始確實的Lashing作業,我很喜歡這個過程,兩兩一組,同心協力,交互穿插綁繩,將繩繃緊,透過每一個動作扎實感受船體的穩固和團結的安心,當Eddie一出場就拿出親手打磨的木製穿繩器,上面還寫了小小的「HMK」logo,備感窩心,雖然已經覺得比前兩次更熟練了一點,但轉學生莫林在一旁觀摩,小聲的問我是不是每次都要花上將近兩小時組裝,我想了一下,確實需要,因為每個細節都得確實到位,不能馬虎,攸關生命的行動,花上這點時間準備,在所不惜,這一次的練船,提醒著耐心這個主題。
風平浪靜,冠宇跟阿翔緩緩出發,我小跑步回影子區拿了DV,隨後跳上在地海人海哥準備的塑膠護衛船,背景音是護衛船的高分貝馬達聲,很快的跟上瑪卡妮,這次擔任攝影組的側拍任務,我按下rec鍵,雙手長時間穩住鏡頭,試圖將兩位船員與帆船的身影好好安置在畫框中,希望一秒不漏的捕捉這段未知的航程,但沒做好充足的防曬準備,太陽炙燒洗禮,風平浪靜的海況,船隻在螢幕中像是一張靜止的照片,過了好一陣子,掙扎著是否要先停機,但誠實的身體比頭腦快一步放下了攝影機,同時也檢討著,被現代化娛樂餵養的視覺,總是期待著刺激影像的發生,產生了對於探險旅程的誤解,冒險確實必須具備面對波濤洶湧的勇氣和膽識,但更多時候,需要的可能是一顆極度平靜、沈著的心,凝視海面無盡的華美格狀波紋,灼熱的皮膚、馬達的聒噪、燙手的黑色攝影機,短暫的沈浸在某個靈性時刻,沈思著冠宇在簡報中常提出的大哉問,凡事不能只看表面,支撐著行為的背後,核心究竟為何?
在閒置的這段時間,以莉跟星瀚不時在岸邊用無線電關心海上狀況、透過歌聲替船員舒緩疲乏,我覺得很有幫助,像是LINE的語音訊息,一來一往的岸邊海上交談、合唱,其實滿浪漫的,也跟海哥稍微閒聊,才知道他是在長濱長大的在地人,專長是在山上放狗獵山豬、出海釣魚,也時常前往各處台灣外島體驗不同海域的魚情、海況,是個經驗老道與自然共處的大前輩,一回神,眼看離折返點的定置漁場就不遠了,但速度依舊很慢,他們決定tacking折返,我這時已經有點熱昏頭了,心不在焉,對比瑪卡妮的木頭嘎嘎聲響,護衛船上的馬達聲一點都不浪漫,跟海哥要了一棵檳榔提振一下,再次舉起DV,我不在那上面,難以透過想像去感受他們當下的運動,持攝影機的我,可惜的忽略了身體其他感知,好險我不容易暈船,可以好好掌控視覺,但莫林好像因為穿錯衣服過熱,已經暈掉,真是辛苦他了。
回程時,慢慢感受到陣陣微風從東邊吹來,但還是不足以讓船劃破水面,他們交換位置,阿翔在後座練習控槳tacking,海哥說應該是在教小朋友技術啦,我在心裡偷笑,阿翔又被當小朋友了。
船身離岸邊大概一、兩公里,一陣遲來的東風推了一把,讓這次航行順利上岸告一段落。
回到岸上,星瀚提著午餐走下來,才發現原來我們在海上待了兩個小時,絲毫沒感覺到過了這麼久,大海總是讓人茫然⋯⋯希望自己將來在海上隨時都能讓感官保持在更高度的覺察,誠實的身體也是餓了,看到吃的我也沒等大家就默默開動了,真是不好意思,上岸吃到水餃跟生魚片真的太感動了,謝謝星瀚、以莉的貼心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