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min read

航海日誌2023.6.5 秀姑巒溪口

船在出海口的強水流牽引下,不斷往出海口漂去。出發前冠宇才特別提醒我們,不要靠近出海口,這下完了,不止心裡這麼想,我甚至直接脫口跟星翰說:「完了!」
秀姑巒溪口
8:30 am— 1:00 pm

✐ 冠宇 Isin ✐

今天主要是練習新造好的長舵槳steering oar。其重點是要用繩結讓他可以牢牢定在ʻiako上,但又要能夠上下左右自由擺動。目前我只能讓它堪用,但長時間使用還是會鬆動。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

船團的成員今天都在前座練了划槳。每個人都划了一長段距離。划槳用到平日生活少用到的肌肉,這樣的練習應該有助於保持體力。也幾乎都在後座練習了長舵槳的操縱。我還沒有練成直覺反應快速操作,有時候還是搞錯方向。但用了它,航線就可以一直保持穩定了。

耀威帶了可愛的橡皮艇,Eddie帶來單人sea kayak。穿了救生衣就可以漂浮玩水。游泳圈可以帶你去岩石孤島。有人努力划槳,有人英雄救美。長濱船團簡單可愛的玩水樂趣。

最後我們把主帆架起,測試大舵槳與風帆合用。中午時分,風力增強,偏東南風,風力約8~10節,陣風應該有15節。風稍強,心裡有害怕的感覺,應該是活水湖上雷射帆船的經驗所致。稍微研究一下航線,目標是想要繞圈,一直練習tacking。

但是溪口地貌在前幾天的颱風後完全變形,甚至有一大片非常淺的地方會讓船擱淺,水域空間變窄許多。

阿翔控帆,我掌舵。船一下水,我沒有感覺到船速,我專心在長舵槳的使用上。初時還不太順暢。接著進入tacking練習的繞圈,我感覺到在這種風速下,瑪卡妮的帆帶來的力量非常大!穩住航線,頂住向風力,從長舵槳傳來巨大的力量。船身劃過水面,傳來越來越大的啪喳聲。因為水域很窄,所以立刻就要tacking,而且180度轉向。很明顯的,瑪卡妮的右轉比較吃力。

很好的事是,我與阿翔已經可以反應快速地壓艙,也開始能預測船的行為。但是我不夠沈著,我沒發現我的航線在每次tacking後,越來越靠近淺水擱淺區。最後終於船底碰到砂石,船坐在淺淺砂石灘上,定住不能動。右轉已經不可能,那是一大片淺灘。嘗試左轉脫困,變成順風,剛好進入靠近Cepo’lan島崖壁的區域,風力更強。接著遇到我最擔心的:gybing順風轉向,帆大幅度從左舷大力甩向右舷。boom連結mast的Y型關節脫臼!阿翔放鬆主帆繩,船停止。阿翔嘗試將關節喬回去,但無法。我請阿翔收帆。我感到非常疲累,決定回航。阿翔執起划槳,開始往出發點划。但是回程剛好完全逆風。阿翔辛苦地一槳一槳與風搏鬥。緩慢地,船往出發沙灘移動。

事後回想起來,我應該冷靜下來,嘗試用更短距離tacking、更頂風的close hauled,利用風回航。但是緊張、恐懼、疲勞,讓我放棄了。希望下次能夠克服這些。


✐ Eddie ✐

My record of observation for the test of the steering oar under sail.

First, I suggest that any future "first" tests of any kind should be done on calmer wind days. I was concerned about the wind gusts being a little bigger than we were prepared for with our sailing skills, but I will never be concerned about the courage and strength shown by our Skipper Guanyyu, and First Mate Tomas. Between seeing them struggl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conquering the gusts made me proud to be a crew member of the Lovely Hele Me Kemakani Sailing Outrigger Canoe.

The giant steering oar makes a tremendous difference in controlling the vessel. I have some ideas on making an oar lock in my head now, and as soon as I put them on paper, I will share with the group for input or other ideas. I think some hand-crafted hardware will be more durable than the rope version we are using now. Ill be looking forward to more new adventures in our quest to becoming the best sailors we can be.

(翻譯)我對於操控舵槳的帆船測試記錄如下:

首先,我建議未來進行任何種類的「第一次」測試都應選擇風勢較平靜的日子進行。我對於風勁稍微超過我們的航行技巧所能應對感到擔憂,但我對於我們的船長冠宇和副船長阿翔所展現的勇氣和力量從不感到擔心。看到他們在困難中奮鬥並克服陣風,讓我為成為Hele Me Ka Makani(瑪卡妮)帆船的成員感到驕傲。

巨大的舵槳對於控制船隻起了巨大的作用。我腦中已經有一些關於製作舵槳固定器的想法,一旦我將它們寫下來,我將與團隊分享以獲得意見或其他想法。我認為一些手工製作的金屬零件比我們現在使用的繩索版本更耐用。我期待著在我們成為能力最好的船員的過程中,能有更多新的冒險等待著我們。


✐ 阿宗 ✐

秀姑巒溪下水初體驗心得

對初來乍到的我來說,這一天的一切都充滿了新鮮感,第一次來到靜浦、第一次泡到秀姑巒溪水、第一次參與船團活動、第一次看到瑪卡妮下水⋯⋯等,被大家對船的熱情和投入深深感動,從一開始與船員們合力打繩結固定船身部件的過程,聽到了很多聽不懂的專業術語,稍微有點怯場,但在整片開闊的山水景緻圍繞下,身心也跟著開闊了起來,在這個場景跟一群美好的人一起研究關於船與水的知識,真的是極度浪漫的體驗,讓我不禁也開始愛上了這件事。

船還沒架上風帆前,大家輪流下水練習划槳跟掌舵,受冠宇之邀,我也有幸坐在瑪卡妮的前座參與練習,負責划槳提供動力,一坐上去,體感上屁股比想像中的高了些,脊椎也下意識的挺直了,槳的頂端類似拐杖的構造很好拿,在划槳過程中,因為還不熟悉,怕會打到amaʻiako,所以視線一直保持在船體左側的方框中,冠宇也有給予動作的提示,讓我很快的抓到手感,看著水面因槳的運動所造成的漩渦,我覺得很美很療癒,除了被療癒之外,透過試圖造成更大的漩渦,手臂也連帶的練習到了肌肉的用力及跟水的互動,不小心就專注了起來,冠宇說手痠的話可以換邊,其實這好像想也知道,但反應遲鈍的我,這時才換了手,也才把頭抬了起來,風景真的好美,也透過看著前面,更能知道背後掌舵手在幹嘛,視覺開闊時,反而可以更整體的感覺整個身體,不會一直專注在雙手的用力,慢慢的調整雙腳擺放的姿勢,跟腰部的轉動、放鬆、用力,整個過程都是充滿禪意的練習!

後來也體驗了Eddie帶來的sea kayak,一進入座艙就感受到船身敏感的晃動,一有大動作就有劇烈晃動,但有發現不用因為劇烈晃動造成的不平衡感而緊張,身體放輕鬆,想像自己跟船的一體性,反而更能用身體理解晃動的規律,下半身搞定之後,上半身只要挺直其實就可以盡情狂划,加速真的比想像中還要快,真的很過癮!一回神就離岸好遠,遠遠聽到大家微弱的呼喊,才收起得意忘形的心情趕快折返,很高興第一次體驗就能划的這麼過癮,讓我對將來對水上的探索更增了一點信心。

日正當中時,大家合力舉起風帆架上船身,當帆一張開,才發現比我想像中大了更多更壯觀,手輕輕hold住連接帆布的粗繩,才切身的感受到了風帶來的威力,刺激感不斷疊加,大家合力將船推下水時,我連忙拿起handycam攝影機,想紀錄這珍貴的時刻,雙眼緊盯monitor,船非常迅速的離岸,一晃眼在螢幕中就變成大山景緻下水面上的一個小黑點,好險攝影機的zoom in功能可以拉到很遠,在景框中追尋著美麗的船影,努力保持手部的穩定,搭配一旁昭衛跟阿田兩個小朋友在水裡的嬉戲聲、岸上大家的歡呼聲當作背景音,就好像一部新浪潮電影的長鏡頭,非常感動,雖然完全不懂,但光是想像冠宇跟阿翔要在水上跟那一大片帆共處,就知道這絕非一件易事,岸邊看著很輕巧,但船上的人正高度警覺的與風戰鬥著,距離不到幾百公尺,但差別只是站在陸地跟浮在水上,不禁回想起冠宇先前跟我分享南島文化簡報的那一晚,那些遠古的海上的人,在水上航行了幾百公里的冒險,難以想像他們的智慧是多麽的神秘精深,不論是身體或心,我開始因為自己的無知而感到慚愧,但卻又因為能在這遇到船團的大家,重新燃起了勇敢做夢的勇氣,從無到有到衝出去,真的有夠青春。


✐ 耀威 ✐

支架大洋舟出海口驚魂記

6月5日這天一早,冠宇約了船團到秀姑巒溪練船,這個時間我很掙扎,因為那天下午好友來訪,晚上又要開夜車到台北,中間還有許多空間整理整頓的事得做,有點擔心體力是否可以負荷。大約思考了幾秒鐘,我就說要去,難得時間允許,想駕舟的心也在躁動。

冠宇提醒我記得帶我那艘「塑膠小船」。嗯,「塑膠小船」的功能越來越顯著了,當它漂浮在水面上時,經常會形塑出歡笑感,一種無能之能的娛樂效果。水面上需要各種可能啊!

那天,從長所到麵包宿載客,我的車坐了四大兩小一犬,滿滿一車。路上我問六歲的乘客阿田,要聽什麼歌,原本以為他會點播他最愛的流氓阿德,結果他說要聽蛋堡的「找王A」,一邊聽還一邊跟著唱幾句。

抵達靜浦的太陽廣場,冠宇幾乎同時抵達,「瑪卡妮」已經在車頂架上,昨晚大家已先將船與配備都裝載完畢。星翰也到了,阿翔沒多久也騎摩托車車來了。太陽正大的秀姑巒溪出海口,在等著我們。

將「瑪卡妮」整裝完畢後,冠宇提議先不要架帆,大家先兩兩輪流登船,進行一人划槳一人操舵的練習。這是我第一次看到舵出現在船上,這是一艘一直在進化的船。

輪到我與阿翔組合,他先操舵示範,告訴我預定的路線,我只需要划槳前進。接著我們直接在水上交換位置,我往後接手掌舵。把舵往水裡壓下,立刻感覺到水的力量,慢慢試著將船、水、舵三位連成一體,眼睛專注看著船頭與目標的直線,沒想到相當順利,在阿翔的指揮下,精確的在預定航線滑行。一時忍不住忘情的大喊:「該不會我是操舵天才!」這種阿Q式精神勝利法,對我這種不太篤實的人特別有效。

接著換手,我才剛學會不到二十分鐘,就要換我帶星翰了。記得之前這樣的經驗其實不少,例如在軍中的伙房,才被學長帶著煮一頓午飯,晚餐我就獨挑大梁煮晚餐給七個人吃。可怖的軍中廚房就那樣給熬過來了。

扯遠了,總之,星翰先在前面划槳,我在後面操舵。大約在航線繞行三次後,換星翰操舵。第一圈我們順利完成,在進行第二圈時,船航行至接近出海口時,我們照例要右轉U turn,但一方面我指令下的太遲,星翰也有點緊張,還沒練習過「以槳當舵」來加強轉彎的力道。(在無法順利右旋的情況下,將舵當作槳,從外往內划。)於是船在出海口的強水流牽引下,不斷往出海口漂去。出發前冠宇才特別提醒我們,不要靠近出海口,這下完了,不止心裡這麼想,我甚至直接脫口跟星翰說:「完了!」(我下次應該要再沈穩一點)

後來冷靜下來,立刻決定,放棄往右旋的念頭,感覺船身順著水流的意圖,直接建議星翰順水流讓船逆時針往左轉。後來當船一掉頭,再奮力的划槳,一邊以餘光看著左邊的岩璧判斷位置,確定我們確實在脫離出海口,直到進入較平靜的水域,才鬆一口氣。

這可能才幾分鐘的時間,當下手腦之間幾乎沒有餘裕去思考,只能即興的判斷然後行動,對於我們兩位新手,算是一場小小的震撼教育。考驗舵手與划槳手之間的默契。下次出海,還想再練習左右小半徑急轉,與舵之間累積更多互動。

這次的航行練習,除了繼續鍛鍊槳的運用,也讓我對「舵」產生興趣。有時舵在水裡像魚的尾巴,穩穩撩撥指引方向,有時能轉化水的阻力,形成船的扭進動力。能靜能動,宛如XX。(想不出來像什麼)